2.1億噸的玉米庫存怎么辦?
從5月5日起,國家啟動了新一年度臨儲玉米拍賣。按照國家糧油交易中心公布的數據,截至6月30日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共有2736萬噸玉米被拍賣,超過去年全年的2183萬噸。在我國目前的玉米庫存已經高達2億噸的背景下,玉米去庫存的難題似乎迎來了轉機。但市場還是會關心,這拍賣的糧食去哪兒了?
玉米庫存高達2.1億噸,仍在歷史高點
隨著我國糧食生產能力的不斷提高,當前糧食供求矛盾已由數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在糧食庫存問題上,尤其是玉米。我國玉米連年增產,2016年達到2.2億噸,根據公開的臨儲收購與拍賣數據計算,截至2016年,我國臨儲收購玉米累計達到3.1億噸,累計出售量約7000萬噸,庫存2.4億噸。即使考慮已成交玉米能夠順利出庫,因臨儲收購政策而進入國家政策性庫存的玉米仍將高達2.1億噸,處于歷史高位。全國糧食庫存爆滿,在玉米庫存壓力最大的東北,玉米跨省移庫出現困難局面。玉米庫存仍是近段時期國家糧食市場和糧食政策領域的熱點。
玉米去庫存難度大,還在于下游需求空間有限。玉米去庫存的方式主要包括兩個,一是擴大出口,二是擴大內需。出口方面,由于國內外玉米價格倒掛,當前的出口量極少。內需方面,按照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的供需平衡表,在我國目前的玉米消費結構中,飼料消費1億噸、工業消費6000萬噸、口糧只有700萬噸,年結余超過5000萬噸。飼料消費受終端需求影響,很難在短時間內大幅增加,玉米深加工的淀粉、酒精、檸檬酸、賴氨酸等產能嚴重過剩,開工率不足,下游市場需求基本飽和。
中小貿易商成競拍主體,或有投機炒作之憂
我國臨儲玉米向下游流通的主要方式包括直銷給玉米加工企業,也有通過中間貿易商進入玉米加工企業。
根據專業人士近期在東北玉米市場一線的走訪情況初步判斷,高達七成左右的拍賣玉米流入了意在囤積的中小貿易商手中,而淀粉、飼料、酒精等玉米加工企業參與玉米競拍量很少。不同于采購計劃性較強的玉米加工企業,中小貿易商投機性較強,單筆競拍量通常僅在5000~10000噸。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在6月的《飼用谷物市場供需狀況月報》中認為,2017年去庫存進程中,貿易企業參與非常積極,是主要的競拍主體。同時,由于短時間內拍賣數量大、搶拍客戶多,導致履約時間內按時出庫存在困難,拉長了出庫周期(預計超過兩個月),實際拍賣成交的玉米多數尚未出庫。在玉米下游需求基本飽和的情況下,由中間貿易商承接玉米庫存,不會從根本上解決玉米庫存問題,中間貿易商囤積的玉米同樣很難找到消費空間。
產生這種新情況的原因,一個是國家鼓勵多元主體參拍。臨儲玉米有三種來源:國家臨時存儲玉米(2012年及以前和席茓囤儲存)、分貸分還國家臨時存儲玉米(即可在農發行貸款收購的玉米)、中儲糧委托包干銷售玉米。除對國家臨時存儲玉米明確要求買方為符合條件的燃料乙醇加工企業和酒精、淀粉等深加工企業外,對投放量分別占總投放量75%和19%的分貸分還玉米、包干銷售玉米,買方的條件寬松,依法注冊或具有經營資格的國內糧油貿易、加工(用糧)、飼料生產企業(經營者)等均可參與。在標的量相對較小的情況下,中小貿易商競拍空間巨大,分貸分還和包干銷售玉米成交量占到總成交量的90%以上。
另一個是起拍價低,貿易商存在投機空間。國家為加快市場化去庫存進程,不再固守順價銷售的底線。分貸分還玉米競拍起拍價為1250~1350元/噸,包干銷售玉米競拍起拍價為1220~1300元/噸,加上120~200元/噸的出庫和運輸費用,競拍成本價為1340~1550元/噸,低于當前玉米現貨價格。較低的起拍價刺激中小貿易商積極參拍,甚至增加了很多新進入者。如果到出庫時,市場價格下降,違約最多需承擔110元/噸的費用,存在投機炒作的空間。
全面推廣生物燃料乙醇能解玉米去庫存難題?
有關專家認為,應采取分類處置、定向銷售的措施,讓拍賣玉米中存儲時間長、有食品安全風險的玉米進入非食品領域,如生物燃料乙醇行業。當前,我國發展生物燃料乙醇具有市場空間大、經濟可行、環境和社會效益顯著等優點。權威機構預測,2020年我國汽油消費量將達到1.5億噸。如果生物燃料乙醇實現全國推廣,按10%的摻混比例,生物燃料乙醇市場規模將達1500萬噸/年。2016年我國生物燃料乙醇產銷量僅為254萬噸,增長空間巨大。
如果按照3:1的比例(即3噸玉米生產1噸燃料乙醇),根據以上預測,則2020年之后,每年可消化玉米庫存達4500萬噸,或可從根本上解決玉米去庫存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