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乙醇如何不被“卡脖子”
莊新姝
原料問題一直是一個困擾生物質能產業的大問題,也是發展該產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根據不使用糧食和不占用耕地的基本方針及原則,我國從“十一五”開始實施非糧替代戰略。
因生物質能涉及農業、林業、工業、能源和環境,原料問題的完美解決,可帶來各方面的共贏。拓寬我國制造生物乙醇的原料,是一個較復雜的問題,涉及到原料收集、制備,能源作物、植物甚至微藻、水生植物等的培養。
首先,在農業、林業方面,應加大高產、耐貧瘠、抗逆性好的木薯、甜高粱等淀粉質或糖質原料以及能源林、能源草等纖維原料品種的培育,利用宜能非耕等邊際性土地、鹽堿地、沙漠等,大量種植,滿足燃料乙醇生產的需要;同時,開發高效率的機械化收割、捆綁、就地成型、儲存、運輸等技術,降低原料成本。
其次,在環境治理方面,可結合污染土地治理,種植高產雜交水稻等,專門用于燃料乙醇的生產,但應嚴格管理,避免毒大米等流入餐桌。
結合水體治理,開發生長周期短、淀粉纖維質等含量高的浮萍等水生植物以及微藻等,作為未來生物質液體燃料的潛在原料。
另外,可利用近海海域大力發展富含淀粉、纖維和海藻多糖的大型海草(褐藻、紅藻等)的種殖,同樣也有巨大的轉化燃料乙醇等液體燃料的發展潛力。
在政府的補貼方面,以安徽豐原生物化學股份有限公司為例,2005年該公司每噸燃料乙醇補貼1883元。
目前以糧食為原料的第一代燃料乙醇補貼標準為300元/噸,以木薯為原料的第1.5代燃料乙醇補貼標準為500元/噸,第二代燃料乙醇標準為800元/噸。
另外,對纖維乙醇這一有前景的液體燃料,對先進技術的研發應給予大力支持;對商品化的纖維乙醇工廠,應根據成本給予合理的補貼和稅收優惠,促進其發展。
同時,燃料乙醇行業要加強自身的技術進步及產業鏈的延長,形成多聯產的生物煉制產業,以降低成本。相信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油價的上漲,燃料乙醇最終會擺脫對政府財政的依賴。
(作者系中科院廣州能源所研究員)